第620期:我从一中走来
作者| 张久善· 朗诵| 强歌
回到环县后,张克裕和甄志刚先期到了学校,我和志熙还住在宾馆,后来志熙也去了一中,我在县委装订档案,作会议记录,一直拖到四月底,才说要我到一中去报到。我记得是一个叫小李子的师傅开来了小四轮拖拉机拉着我的行李到了学校,我的行李也就一床被子,一提包书籍和一个洗脸盆。
我到学校后,孟瑞珍老师接待了我,说学校的办公室很紧张,叮嘱小李子把我的行李拉到了操场边体育器材室旁边的空房子里。这间房子是新修的,里面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坐上去就不断咯吱咯吱呻吟的床,我就在这里开始了我“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涯。
当时的环县一中,总共有十四、五栋平房,分布在高低不平的三个台面上,有许多房子都是建校初期修建的,有些教室连顶棚都没有,有时候,老师们在教室里上课,房顶上的小麻雀叽叽喳喳的跳来跳去,老师们不得不停下来赶麻雀,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第一台阶的大槐树下有一间小水房,水房里伸出的水龙头,供应着全校师生的用水,每到课间,都会有学生排队接水,那哗哗的流水声好像一直不断。
学校的规模也不大,全校也就60多位老师,初、高中一共才有一千多名学生,初中部的学生稍微多一些。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陆陆续续的来到了这里,从此,环县一中的发展就步入了快车道。
环县这块贫瘠而干旱的土地,苦焦落后的现实告诉人们,要改变现状就要奋斗,要改变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上学,上了大学,就能跳出龙门,就有了诗和远方,学生们知道这个理,再加上八零年高考有了突破,赵荣春考进了北京大学,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学习的热情,我记得从凌晨四点开始,就有学生在教室里念书学习了,晚自习结束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有许多学生点着煤油灯学习,我们这些班主任,一定要到班上催促学生们回宿舍休息,若不把他们赶出教室,有些学生会熬到深夜一、两点。
晚饭后校园里到处都是读书背书的学生,城墙上,小路旁,操场里,田地边,人头攒动,书声琅琅,而这琅琅的读书声,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天籁之音。有一天下午,我们几个班主任在巡查时,看到满操场上读书的学生,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毛主席的诗句:“喜看稻黍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就随口吟了出来,惹得一同转悠的王秉文老师嘿嘿嘿直笑,虽然引用不够妥帖,但真实地表达了我们当时的感动和喜悦的心情。
那一届又一届在操场上读书的学生,那一个个坐在教室里埋头用功的形象,过去了这么多年,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有许多学生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吃着变了味的馒头,仍然刻苦努力,勤奋不辍。有许多学生家境贫寒,生活困顿,仍然举全家之力,供给孩子读书。在环县,孩子读书是一项神圣的使命!这人啊,如果有理想的牵引,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记得有一个叫白正祥的学生,家庭比较贫寒,“五一”过后,天气已经很热了,他还穿着一身棉衣,我问他怎么还不换季,他说周末回家后,他母亲才会把衣服里的棉花取出来,我把我穿旧了的一身衣服送给了他,他那双大大的眼睛盯着我看了好长时间。尽管他生活非常艰难,但仍然坚持到了高中毕业。
学生高仁军在读高一时,他的父亲因一次事故摔断了腰,他的弟弟高义军中断了学业,协助妈妈干农活供给高仁军上了高中,有一次,义军赶着毛驴走了两天,爬山涉水,步行170多里山路,鞋底都磨透了,驮来了86斤黄米交到了学校大灶上,这是高仁军半学期的口粮,那一年,高义军才14岁。 返程时他一定要给哥哥叮嘱几句话,他竟然像父亲一样严肃而认真地教育哥哥:“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听老师的话”。那一刻,这两个稚嫩的脸庞,透出了非成功不可的霸气。
学生毛丽,是个四川姑娘,投亲靠友来一中上学,学习特别用功,成绩也非常好,有一年冬天刚进行完期末考试,她举着两只冻得红肿皲裂的双手,一定要我分析她成绩提高太慢的原因,我还能说什么呢?这样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因为对自己要求更高,面对失利,无法让自己麻木。
84级学生黄正林,家在何坪的大山里,每年回家过春节时,他都在村子旁边一个废弃了的破窑洞里读书学习,几年下来,长满蒿草的院子竟然踩出了一条路,据同学们反映,到高考前,历史课本就已经通读了20多遍,每个知识点在哪一册哪一页哪一副插图下面,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真是背书背出来的大学生。
环县一中,就是有这样学生,他们一级接着一级,坐在这破旧的教室里,刻苦努力,发奋图强,成就了自己及几代人的梦想。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一个个勤奋努力的励志故事,而正是有了这样的学生,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继83、84、85级创造的高考佳绩之后,1991年高考,环县一中的学生夺取了庆阳市文、理科状元,1999年,徐明以物理满分,总分662分的好成绩夺得全省第二名,被清华大学录取,文科考生李平以548分名列全市第二,被北京大学录取,2002年,马维刚、李柱被清华大学录取,文科考生杨大伟、刘小平并列全市第一被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录取,2003年,理科考生效烨辉被清华大学录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几代人的努力,真正实现了“把环县一中办成高水平学校”的办学目标。
徐宏枢老师是重庆人,兰州大学的高材生,他本应该是大学的教授,他却选择了环县,他在车道的大山里放过牛,在车道中学敲过钟,当过会计,兼过出纳,在车道中学那孔窑洞里一住就是十四年,硬是把一个“江南才子”磨练成了“西北汉子”。1989年调到一中,他不只是教学生,还带出了一批优秀的老师,在他的带领下,环县一中的数学教学创造了许多第一,许志峰、马占应、李向峰、沈浩润、李志峰、耿祥瑞、赵昌武、周怀军、张培桥、文登龙等数学老师组成的强大阵容,真正是环县一中的“梦之队”,他们取得了连续九届高考人均数学成绩全市第一,暫获三届“祖冲之杯”数学竞赛全区冠军的优异成绩,这是何等的辉煌啊!
有一个刻骨铭心的事件,现在想起来都令人唏嘘,那是1999年5月中旬发生事:历史老师汪克明正在上课,突然传来了妻子因车祸伤亡的消息,这真是晴天霹雳,汪老师呆在了课堂上,他多年来全靠妻子的辛勤操劳,才能放下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安心工作,而现在,一切都是那样的悲伤!人命关天,汪克明哭着离开了学校。
安葬亡妻,劝慰老人,安抚孩子,料理家务,这其中要有多少事要做啊!同学们深情地理解着自己的老师,他们以加倍的努力,弥补着老师不在时复习上的欠缺。三天后,汪老师走进了课堂,同学们看到面容憔悴,眼睛通红的老师,相顾无言,都流了泪,倒是老师安慰着哭泣的同学,学生们一致请求老师再休息几天,汪老师平静地说:“我不能耽误同学们的功课,我们一起努力吧”!
这就是环县一中的老师,一群一切为了学生的人!
青年才俊杨树茂,按当年的高考成绩可以上清华大学,但他毅然报了西北师范大学,师大为他专门召开了欢迎座谈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兰州,他坚决要求回到环县,他那朴实的家乡观念、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从最初的选择就无比的崇高。
一直坚持写“下水作文”的谷朋利老师,硬是因为写作课成为了专家。
特级教师刘芸,虚怀若谷,谨慎谦卑,他真是大器晚成,54岁任教务处主任,退休后出版了诗集《萧晗吟草》,写景记游,有感而发,叙事抒情,颇多仁者之言,显现出了一个硕学老儒的本色,正应了一句俗语:“是金子总会发光”。
一直任初三化学课的焦俊亮老师,教材谙熟,成竹在胸,一有空闲,他都在教室里辅导学生,因为一次春游,改变了焦老师的教育理念。他领着学生到七里沟野炊,没有想到平时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菜做得如此之好,他深受启发,从此以后,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人之处,万万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
“读书破万卷”的向文剑老师,写得一手好文章,那句戏谑语“向木匠不像木匠”,经典之极,一想起来就觉得好笑。
“下笔如有神”的英语老师张志怀,被誉为庆阳诗坛的一匹“黑马”,有多首作品在国家级刊物《诗刊》上发表,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还有那么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那么多优秀的老师,学识渊博,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他们是环县一中的宝贵财富,实践证明,办好一所学校,老师永远是最主要的因素!
修建及改扩建的钟秀楼、致远楼、明德楼等校舍
一年之后,刘志英老师担任了校长,他的妻子身体不太好,在学校做临时工,两个孩子才上小学,我们看到刘老师一直都很忙,他们家住在校外城墙下的窑洞里,他每次下班回家都挑着一担水。后来,县上给了学校一个招工指标,明确指示招录刘校长的家属,以解决刘老师的后顾之忧,但刘老师还是让给了其他人,他说:“还有比我更困难的人”。他以这样的情操主持学校工作,我们能感觉到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发展都很快。
三年后,刘志英老师调走了,万治中老师接任校长。万老师不喜欢迎来送往,不愿意搞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情,他绝对不会为了迎接什么“检查团”而停课搞卫生,他在会上告诫我们:教师要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要向45分钟要质量。我们也就很安心的按照这个要求努力工作着。
王国珍老师担任校长时间比较长,一共八年之久,我们这些带高三毕业班课的老师,第一次跟着他去了四川峨眉山旅游,上山后发现了商机,我们17位老师每人背了20根拐杖,浩浩荡荡下了山。回来后交给县农副公司,每个拐杖净赚1.5元,很好地解决了我们旅游经费不足的困难。
王国珍校长他把环县一中已经融入到了自己的血液里,他就像我家的大哥,你可以交心,也可以嚷嚷,他已于2019年走了,去世时才刚刚73岁,我挺思念他的!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创办于1955年的环县一中,走过了60年的风风雨雨,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子,这得益于时代之惠,得益于在环县一中工作的历任领导和老师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这些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的。
我是1996年3月接过了办学的“接力棒,我知道肩上的责任,如何办学,《论语》中记录了孔子教育学生的一个场面:孔子询问学生的志向,围在他身边的几个弟子各自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其中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文章描述的是:暮春时间,天气变暖了,已经可以穿春天的衣服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边洗一洗,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曾皙描述的春游情景,寓于了自己的理想,这也是孔子的理想,这种放心沐浴畅怀的山水环境,在和谐中才能够体会到真正平等的放逸生活,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而这种和谐,难道不是教育应有的本真吗?
“和谐”——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2003年3月,我接到了新的工作通知,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几个老师和领导的陪同下,离开了环县一中,走向了新的岗位。
十八年了, 离开了那么久,还真挺想念老师和同学们的,借着咱们环县天池人刘大漠漂泊十年铸就的一首歌《好着呢么》向大家问好:都好着呢吗?!
第622期 写在年末的话
作者| 杨瑞红· 朗诵| 贾丹丹
光阴缱绻,季节更替。明明还未嗅着春的丝毫气息,立春时节就这样翩然而至。依旧清风凛凛,寒意袭人,时光真的好不禁用,晚风刚刚停落在摆满杂物的窗台,还不曾来的及卸下一整天的疲惫,女儿便催着要我抱她看窗外一次又一次腾空的烟花,她的眼里藏不住的满是好奇与欣喜,我竟不注意哪个时候院子里挂满了红红的灯笼,蓦然惊觉,年关将至,不知不觉中又是一年。人这一生好像就是在那些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里,那些瞬间绚烂夺目的烟花里一遍遍的老去。灯笼,烟花,对联,辞旧迎新大概就是一些人老去,一些人长大,一些故事再也回不去!
莫名有些感伤,但其实内心仍然喜欢那种临近新年的感觉,心里的热闹和憧憬像极了结婚前两个人那一场声势浩大又欢天喜地的准备;就像人生又有了新的憧憬——即使在过往的一年里,无论怎样糟糕或者不够顺心,似乎新年之后,一切都会是新的篇章,我们又重新在一张干净的A4纸上涂涂画画,而且每次提笔的那一刻,都是无比慎重,小心翼翼,尽善尽美。可总觉年味愈来愈淡,也越发的怀念小时候的年了,所以最近常常翻看日历,一再确认是否真的年关已近。然而白纸黑字,醒目赫然,不觉间腊八,小年早已不知所踪。
回首往来,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在生命的长河里,大约就如窗外那一刻的烟花。一年便这样走了过来,仿佛这些年也就这样走了过来。当然留在心底里的除了那些美好的印记还有一些难熬的经历,庆幸这些被我一一的写在我的文字里。只愿到了该回忆的年纪,还能一一翻阅曾经生活的缩影。文字牵着我的思绪,清晰的回顾这一年的经历。最好的时光,一定不都是美好的,还有窘迫,焦灼,悲伤,感悟,沉思……然所有的经历都该有属于它的意义,正如所遇见都有它的道理。是的,有人说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0,有遇有告别,有成长有改变,我在努力,也恰好遇到了温暖。
有了女儿的这一年。是我快速成长的一年,有甜蜜温暖,更有无奈和心酸,看清了人心,见识了人性,才发现没用的东西越来越多,心里能容忍的也越来越大,但对一些事情越发的不肯妥协,比如不喜欢的人不去讨好,进不了的圈子也一定远远逃离,卸下心里的包袱,生活多了一份轻松和淡然。女儿一天天长大。我这个任性的孩子在马不停蹄的学习,长大,常常不由自主的感慨母爱的伟大,原来一个人可以如此坚韧,原来一个人的生命力和生活力如此强大。我愈发的能够体谅父母,也愈发的珍惜亲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曾将文字的种子埋在心里。直到它生根发芽,慢慢的长成幼苗,索性在我所有难熬的日子里默默的陪伴,无言的温暖,常常在文字里自愈,感悟,成长,自得其乐。或许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有时候让我醍醐灌顶,有时候又热泪盈眶,有时候又感同身受……常常窃喜原来懂我的人就在字里行间,它即使一言不发。也让人满心欢喜。
三十而已,算起来是人生刚刚开始,不敢大谈感慨,但是也已初尝人生的诸多磨难,酸甜,但是回首时亦没有余恨和矫嗔,想来一切都有缘由,因果使然。一切都成了过去。曾以为的那些会在光阴里永远解不开的结,已然换成另一种和解的方式存在。夜阑人静时偶尔也会觉得万分庆幸,大概只有历经种种,才能获得岁月的沉淀吧!毕竟生活不是年少时看到的华丽表象,而是诸多无奈和琐碎。我想或许我们都无力去改变这些,但是我们许能学着在这样的一地鸡毛里,养养花,喝喝茶,读读书,写写文,日子也一定别有风趣。
回首往来,多一分少一份都将不属于自己。年华又添一岁,时光如水,记得谁说过:往前走才是最好的人间。所以,在这个每年最应该浓墨重彩的时刻,愿珍惜平凡中的平淡,愿新的年岁里依旧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愿平凡的一生里能够拥有美好和些许智慧!
第624期 闪烁的记忆
作者| 李亚明· 朗诵| 刘永
轻影相依爱不再照搬作者和主播信息,并以合集形式发布纯享节目。
更多内容关注环江夜听公众号
![]() |
发表评论